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2016 2017 左永安顧問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 2011年,政大、台科大跟台師大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下, 就展開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合作計畫,2012年開設跨校「創意設計實務學程」, 三校學生可以跨校選修特定學程課程,至今已經5年。當時作為此平台的顧問之一,Startup Grind台灣區執行長Rojia Lee就直言, 政大只有人文社會科系擅場,但創業仍需要技術端與程式人員做奧援, 才能將好的想法實踐。和台科大合作,也是Rojia Lee當初提出的建議。政治大學主任秘書王文杰指出, 兩校是2016年1月初開始討論合併,歷經一個多月的溝通後, 認為兩校的學術領域高度互補,對未來大學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跟過去大家以為的「少子化」影響招生沒有關係。

作者:程晏鈴  Web Only

兩校整併消息一出,引發教育界譁然。政治大學主任秘書王文杰指出,

兩校是2016年1月初開始討論合併,歷經一個多月的溝通後,

認為兩校的學術領域高度互補,對未來大學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跟過去大家以為的「少子化」影響招生沒有關係。

有過去和台灣師範大學整併失敗經驗的台科大,顯得特別審慎。「每天都在跟政大溝通,」

台科大副校長江行全直接說,台科大各層級的主管跟老師每天都在跟政大方的主管溝通,

規劃從開放跨校修課開始,逐步走向合併。


「就像是剛交往的男女朋友,不一定會結婚,得看後續學生跟老師的接受度,」

江行全說。


看對眼 各取所需


消息看來也許突兀,但其實,政治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的整併意圖,

有跡可循。關鍵推力在於台科大想要發展國際特色,

而政大發展創業需要跨領域的刺激。


2011年,政大、台科大跟台師大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下,

就展開以「文化創意」為核心的合作計畫,2012年開設跨校「創意設計實務學程」,

三校學生可以跨校選修特定學程課程,至今已經5年。


2015年11月底,政治大學因應台灣的創業熱,更宣示成立創新創業平台,

鼓勵學生團隊進駐,輔導學生成功創業。


當時作為此平台的顧問之一,Startup Grind台灣區執行長Rojia Lee就直言,

政大只有人文社會科系擅場,但創業仍需要技術端與程式人員做奧援,

才能將好的想法實踐。和台科大合作,也是Rojia Lee當初提出的建議。


政大創新育成中心主任蔡瑞煌則預計3月初和台科大的創新育成中心共同討論,

要借重台科大在產學合作跟創新育成的專長,強化政大的創新創業能量。

「台科大不排除讓學校走向更優質國際化大學的各種可能,」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寫在給全校師生的信件中,提到發展國際特色的企圖。


搶資源,搶排名?說好的特色呢?

教育部1月中才發布的5年千億高等教育藍圖,終極目標是達到校校有特色。

當時,政大以發展國際卓越大學特色為未來目標,台科大則傾向往科技創新特色大學,

但不到1個月,一切就產生變化。


輔大社會系教授戴博芬認為,這樣的異質合併,就是要擴大學校規模,

目的無非是增加論文產出,搶攻國際排名,爭取更多的國家資源。


「現在鼓勵大家都變成綜合型大學,特色在哪裡?」她提出質疑,

認為教育部政策互相矛盾。

許多政大校友也呼籲,應該讓政大走出自己的路,而非讓人文社會的特色消失。

對於外界質疑兩校合併是為了爭取經費,江行全則反駁,

認為就算合併,也不會影響台科大既有的技職體系與招生方式,

同樣都會招收高中與高職生,合併也無關經費分配。


從校名到系所資源分配 停、看、聽

這樣的合併,看似兩情相悅,學術領域可以更加多元。

但曾任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高教司司長,

現任靜宜大學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黃政傑指出,

公公併的趨勢意味著台灣從單科型導向的大學走向綜合型,

應盡量避免弱勢的系所被犧牲,例如人文社會科系。

此外,他指出公公併還應該討論

多校區的管理模式、教授升等評鑑制度、校名、兩校教育資源配置的變動,

都是兩校溝通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重點。


黃政傑回憶,曾有合併後的大學教授向他抱怨,合併後學校的制度都要重新修改,

資源被排擠,學校學術水準也降低。「規模不是大就是好,」

他一句話,說得語重心長。

2015年重新掀起的公公併風潮,陽明和交大的「明通配」也好,

以及網友戲稱的「科政大學」也好,無非就是各取所需,想達到「綜效」,

但要達到預期的綜效之前,如何避免犧牲特定人的權益,也是不可不思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