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4日 星期日

2016 2017 左永安顧問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台北左府(無極)道德宮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ICAP PMP 鑽石理論 是美國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提出來的。波特的鑽石理論用於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麼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因素: 1.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 2.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 3.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4.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

鑽石理論

是美國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提出來的。波特的鑽石理論用於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麼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四個因素:

1.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天然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
2.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
3.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
4.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

  波特認為,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鑽石體系(如下圖)。
  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大變數:政府與機會。機會是無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響是不可漠視的。

 
1.關於生產要素
  波特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初級生產要素是指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資金等,高級生產要素則是指現代通訊、資訊、交通等基礎設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機構等。波特認為,初級生產要素重要性越來越低,因為對它的需求在減少,而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全球的市場網路來取得(當然初級生產要素對農業和以天然產品為主的產業還是非常重要的)。高級生產要素對獲得競爭優勢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級生產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資本上大量和持續地投資,而作為培養高級生產要素的研究所和教育計畫,本身就需要高級的人才。高級生產要素很難從外部獲得,必須自己來投資創造。
  從另一個角度,生產要素被分為一般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高級專業人才、專業研究機構、專用的軟、硬體設施等被歸入專業生產要素。越是精緻的產業越需要專業生產要素,而擁有專業生產要素的企業也會產生更加精緻的競爭優勢。
  一個國家如果想通過生產要素建立起產業強大而又持久的優勢,就必須發展高級生產要素和專業生產要素,這兩類生產要素的可獲得性與精緻程度也決定了競爭優勢的品質。如果國家把競爭優勢建立在初級與一般生產要素的基礎上,它通常是不穩定的。
  波特同時指出:在實際競爭中,豐富的資源或廉價的成本因素往往造成沒有效率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人工短缺、資源不足、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等不利因素,反而會形成一股刺激產業創新的壓力,促進企業競爭優勢的持久升級。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其實可以從不利的生產要素中形成。
  根據推測,資源豐富和勞動力便宜的國家應該發展勞動力密集的產業,但是這類產業對大幅度提高國民收入不會有大的突破,同時僅僅依賴初級生產要素是無法獲得全球競爭力的。
2.國內需求市場
  國內需求市場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不同之處在於企業可以及時發現國內市場的客戶需求,這是國外競爭對手所不及的,因此波特認為全球性的競爭並沒有減少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波特指出,本地客戶的本質非常重要,特別是內行而挑剔的客戶。假如本地客戶對產品、服務的要求或挑剔程度在國際間數一數二,就會激發出該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能滿足最難纏的顧客,其他客戶的要求就不在話下了。如日本消費者在汽車消費上的挑剔是全球出名的,歐洲嚴格的環保要求也使許多歐洲公司的汽車環保性能、節能性能全球一流。美國人大大咧咧的消費作風慣壞了汽車工業,致使美國汽車工業在石油危機的打擊面前久久緩不過神來。
  另一個重要方面是預期性需求。如果本地的顧客需求領先于其他國家,這也可以成為本地企業的一種優勢,因為先進的產品需要前衛的需求來支援。德國高速公路沒有限速,當地汽車工業就非常賣力地滿足駕駛人對高速的狂熱追求,而超過200公里乃至300公里的時速在其他國家毫無實際意義。有時國家政策會影響預期性需求,如汽車的環保和安全法規、節能法規、稅費政策等。
3.相關和支援產業
  對形成國家競爭優勢而言,相關和支持性產業與優勢產業是一種休戚與共的關係。波特的研究提醒人們注意“產業集群”這種現象,就是一個優勢產業不是單獨存在的,它一定是同國內相關強勢產業一同崛起。以德國印刷機行業為例,德國印刷機雄霸全球,離不開德國造紙業、油墨業、製版業、機械製造業的強勢。美國、德國、日本汽車工業的競爭優勢也離不開鋼鐵、機械、化工、零部件等行業的支持。有的經濟學家指出,發展中國家往往採用集中資源配置,優先發展某一產業的政策,孤軍深入的結果就是犧牲了其他行業,鍾愛的產業也無法一枝獨秀。
  本國供應商是產業創新和升級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這也是它最大的優點所在,因為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係。另一方面,有競爭力的本國產業通常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競爭力。
  波特指出,即使下游產業不在國際上競爭,但只要上游供應商具有國際競爭優勢,對整個產業的影響仍然是正面的。
4.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
  波特指出,推進企業走向國際化競爭的動力很重要。這種動力可能來自國際需求的拉力,也可能來自本地競爭者的壓力或市場的推力。創造與持續產業競爭優勢的最大關聯因素是國內市場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波特認為,這一點與許多傳統的觀念相矛盾,例如一般認為,國內競爭太激烈,資源會過度消耗,妨礙規模經濟的建立;最佳的國內市場狀態是有兩到三家企業獨大,一規模經濟和外商抗衡,並促進內部運作的效率化;還有的觀念認為,國際型產業並不需要國內市場的對手。波特指出,在其研究的十個國家中,強有力的國內競爭對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在國際競爭中,成功的產業必然先經過國內市場的纏鬥,迫使其進行改進和創新,海外市場則是競爭力的延伸。而在政府的保護和補貼下,放眼國內沒有競爭對手的“超級明星企業”通常並不具有國際競爭能力。
5.機會
  機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可以影響四大要素發生變化。波特指出,對企業發展而言,形成機會的可能情況大致有幾種:基礎科技的發明創造;傳統技術出現斷層;外因導致生產成本突然提高(如石油危機);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市場需求的劇增;政府的重大決策;戰爭。機會其實是雙向的,它往往在新的競爭者獲得優勢的同時,使原有的競爭者優勢喪失,只有能滿足新需求的廠商才能有發展“機遇”。
6.政府
  波特指出,從事產業競爭的是企業,而非政府,競爭優勢的創造最終必然要反映到企業上。即使擁有最優秀的公務員,也無從決定應該發展哪項產業,以及如何達到最適當的競爭優勢。政府能做的只是提供企業所需要的資源,創造產業發展的環境。
  政府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成為擴大鑽石體系的力量,政府可以創造新的機會和壓力,政府直接投入的應該是企業無法行動的領域,也就是外部成本,如發展基礎設施、開放資本管道、培養資訊整合能力等。
  從政府對四大要素的影響看,政府對需求的影響主要是政府採購,但是政府採購必須有嚴格的標準,扮演挑剔型的顧客(在美國,汽車安全法規就是從政府採購開始的);採購程式要有利於競爭和創新。在形成產業集群方面,政府並不能無中生有,但是可以強化它。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最重要的角色莫過於保證國內市場處於活潑的競爭狀態,制定競爭規範,避免托拉斯狀態。
  波特認為,保護會延緩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使企業停留在缺乏競爭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