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在粉專發過一篇文章,談Uber的可能出路,大意就是轉成宗教團體,利用台灣管理宗教的缺陷來規避法律問題。像是改成送神車隊之類的,只要放尊神像,改收香油錢,問題就小得多。

這篇文章廣獲轉錄,但大多數人就是當個諷刺笑話看。讓人遺憾的是,在台灣,「宗教業」這個地下產業確實存在,而且規模不輸給三創:文創、創新、創業。當然,宗教也是文化,如果宗教業也算是一種文創,那台灣每年宗教文創的產值,我粗估應該在3000億上下。

這很多嗎?和台積電比,當然不多,但你仔細想想,就知道這代表平均每個台灣人在此消費了一萬元以上。你認為身邊的人花在宗教相關事務的錢,只有這個數字嗎?如果加上透過宗教團體的慈善捐贈呢?

「感覺這3000億是低估了。」

沒錯,這3000億是我只抓「大間的」進行粗算。小間的廟與宗教團體、週邊產業(祭品金銀紙)、喪葬整合事業也算入的話,鐵定會再往上衝一大截。

這會不會是個兆元產業?另一間台積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走投無路的時候,不一定要賣雞排,更千萬不要自殺。多想三分鐘,就可以多開一間廟。也許台灣就因為你的一念之間,多了一家台積電。

到底多好賺


九成以上的台灣宗教團體都沒有像樣的帳本。家庭記帳簿,這種東西看過吧?很多宮廟都還是用這東西記帳的。

但這不代表他們的收入很小條。一間隨時有人「顧店」,香火終年不輟,甚至整夜燈火通明的大廟,「一個月沒100萬現金撐不起來。」某位廟宇負責人曾向我這樣表示。

一年至少要1200萬營業額,這很多嗎?到底錢要從哪來?

自由奉獻的香油錢是比較穩定,而單筆大額捐獻,修繕特別捐獻,或是舉辦節慶活動的「群眾募資」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而廟方神職人員所提供的服務,從解籤到基本收驚、祭改,到外出降妖除魔,都算是可靠收入;而制式商品,從安太歲、光明燈、平安符與發財咒,到超大型不知道算偶像還是花燈的怪異物體,也可能引入更多的金流。

一年1200萬營業額,對照便利商店的營業額(台灣平均一家一年是3000萬)來看,其實也還好,不如去加盟7-11。但營業額是營業額,有一種概念叫毛利,你知道吧?開廟的毛利是多少呢?

保證讓你毛起來。如果家族企業上下遊通包,一條龍經營,拚個七成毛利不是問題。而且又不用繳稅。管理不善者,亂花錢者,被人中飽私囊者,才會跌到一兩成。這樣也比台灣那些毛三到四(毛利3~4%)的高科技產業要好。

那為什麼不去開廟,開廟又不用執照,人人都可以開廟啊!

開廟之難


開廟這麼好賺,產業這麼大,那為什麼很少聽到有人去開廟?

這道理有點類似大家都說要去賣雞排,但真正去賣的只有百分之一不到,大多數人都還是在舒適圈打轉。但許多宮廟也面臨年輕人力不足的世代斷層,這代表他們的下一代也不想接這個祖業。

為什麼不想接?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育」,這又可以從數個角度來觀察。

第一個角度是「恥力」,當代年輕人有讀書,恥力大降。

出來開廟,很多人會問「誰會信?」但這不是重點,因為神沒有智財權,你可以拿有一定信眾基礎的「神」來開分店即可。不過千萬注意,不能隨便說自己是某家「廟」的分店,因為人家會來收加盟金。神與廟有別,這你應該分得出來。

如果想要走偏鋒,那大概就是開「行夭宮」、「五府干歲」之類的「看起來很像」風格(這兩個例子是說笑的,因為真實存在的仿品更好笑,我不敢講,怕被告),又或是加長名稱,比如加上「開台」、「玄真」或是地名標籤。

論源流?三百年前發生的事誰會知道?
論分香?我這家是張三豐飛來分的誰敢嘴?

只要你敢講,被人家笑之後你還敢繼續講,講到最後就是「你的」,就是「真的」,因為你正氣凜然,別人不得不信。這麼擺爛的東西很可能是真的,不然他為麼會這麼有信心?

為什麼恥力會這麼強?雖然的確有些是惡意,但不少開廟的,是第二第三代了,其實也弄不清楚狀況,不是惡意要騙人,知識程度也不夠,老人說的就當是真的。那些第一代的,也說他真的有夢到,是托夢的,你也不好嘴他。

但當代年輕人臉皮薄,要他們搞這種事,做不到。叫他們去喇妹都不敢了,何況開廟?就算是開雞排攤,光站在街上拉客發傳單都畏畏縮縮了,還開廟咧。

拿「XX宮管理委員會執行秘書」這種頭銜出去,不要說是正妹會側目,也會被同學笑死好不好。

「就算一個月做到一百萬,也還是會被笑。」

上面那句話不見得會是事實,但這句話本身,就是阻力了。

所以開廟,講說是怕沒人信,其實是恥力不夠,開廟聽起來不夠趴。但另一個恥力不夠,是因為讀過書,不敢違法。

說開廟無法可管,但其實早有一堆宗教鄉關管理規定,只是層級不高,罰責不重,業者不鳥你。此外還有一些環保規定(噪音、空污),現實刑法(詐欺、性侵)是和宗教業者相關的,這些會抓,會罰,會關,可是真正敢的業者,還是沒在怕。

但讀過書的年輕人很怕。就算他們也不清楚會有什麼法可以抓他,他們還是怕。這就更不用說廟宇向外擴張時,要「侵佔國有地」、「破壞山坡地」、「濫墾濫伐濫葬」。這太猛了,年輕人心臟受不了,所以廟開不起來。

另外一個開不起來的要素,是就算有那個恥力,也找不到還有空間的市場。

現在台灣的宗教營業點之密,可能超乎你的想像。台北市,夠現代化吧!科學人夠多吧?無神論者應該也夠多吧?

但台北一個里(平均5000人)之中,仍可能有上百個「宗教點」。除了明顯可見的宗教專門設施(廟宇或教會),也包括設在家中的神壇、基督宗教團契聚會所,又或是迎了什麼東西供在家中。這還不算與祖先牌位合祀的「神明廳」。

我剛剛停工去倒垃圾,走過長度約一百公尺的小巷,就看到至少四個相對隱密的宗教點。我相信一般人都會忽略這些點的存在,但如果你是要「開店」的,這麼密集的競爭者,就不好處理了。

你可能要提供這一區相對缺乏的商品(四面佛?財神爺?喀巴啦?),或是想辦法引入前所未有的服務項目(瑜伽?壯陽?),當然,也可以透過大資本投入,一開店就是氣勢驚人,冠蓋雲集。

但對於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世代來講,這太難了。

「不對吧?你上面講的,管院出身的應該就罩得住呀?」

可是你不具備這個市場的基本知識,而且這種宗教基本知識,在學院之中很難取得,因為宗教系在台灣不多,也受到排擠,相關知能不太為學院所共享。就像我前面才提到,我去倒垃圾的路上,就看到了四個隱藏宗教點。那我是怎樣看出來的?

這需要許多專業知識,甚至只是路旁的一叢長草就可以成為辨視符號。因此,我不認為沒受過宗教研究訓練(學校教育),又沒有宗教背景(家庭教育),更沒出過社會(社會教育)的年輕人,有辦法知道「宗教藍海」在哪,該如何生存。

所以,你沒辦法開廟。

如何開


直接嗆人開不起來,好像很殘忍。換個角度來看好了,那如果真的想開廟,想開團(契),怎麼做呢?

我還是來指點一些基本概念。這些概念,是年輕人一定會懂的。

首先,開廟,最好是要用長出來的。

就和所有SLG遊戲一樣,那種模擬XX的,任何大廟大宗派,都是從個根本什麼都不算的小爛東西開始。像是神壇,這個最簡單,就像一般家庭的祖先桌、神明廳一樣,就從這起步。地點在家中即可,只要你願意讓外人出入。

你有了最低配備,再慢慢看狀況增加,硬體配軟體慢慢擴張。就像很多人開公司也是用自家客廳慢慢搞起來的,一開始真的不用貪心。

其次,產品定位要明確,不能說我們什麼都拜,什麼都有。你一定贏不了大廟,因為他們才是真正什麼都有,人力夠,資源足,排場大。除非你就是神明本人,否則你碰到大廟一定死。

你就專心做一支產品就好,就是只做一種服務。像專長就是姻緣,甚至專長窄到「專門保祐國高中大小考」。

第三,挑選神蹟。搞宗教還是要神神鬼鬼的,難以驗證的奇異事件可遇不可求,有的話算你賺到,一定要抱著不放。如果沒有呢?不是要你造假,而是要把爛梗講得像真的一樣,因為在宗教的世界,多爛的梗都有人會信。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看過一張觀音騎龍圖?我請編輯找來放在下面好了。這東西一google就知道是人畫的,但我也碰過高學歷信士拿著這圖,激動指出這是某宮廟前一陣子拍到的。我雖然沒被說服,但同場活動身邊其他高學歷者似乎也有點動搖。

觀音騎龍圖
觀音騎龍圖原畫(局部)與翻拍後製品對照

最後,不要想選總統。你不需要過半數,慈濟全台最大,也才7%,馬英九最慘時都還贏她。你如果想混飯吃,0.01%就夠你吃到滿地打滾了。所以顧好客源最重要。還是要強調,多爛的梗都會有人信,抓著信的那些就夠了。

以上我設定的角度是傳統民俗信仰,但基督宗教、佛教、道教,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知道一定有宗教界人士對我的說法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宗教是要靈感,是要聽到呼召,去開宗立派才有意義,上述這種方法完全是斂財了。因此到了這,我們就要來談點學理的東西。

兩種價值


宗教的基本形式會和外界的各種人類活動產生交流,經營管理方式也不例外。在漫長的互動過程中,宗教的許多部分早就商業化了,甚至與一般企業無異,這從宗教活動與商業活動的軟硬體承包商都是同一家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然,宗教不只於此。在一個錢滾錢的宗教經濟體系之外,還是有許多虔誠的信徒,他們從事許多具有「不可量化價值」的行為,讓宗教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驚人程度。

但宗教還是有「可量化價值」,也就是錢的部分。熱誠於不可量化價值的信徒,他們還是會掏錢出來,這也就創造了宗教經濟體系。

根據當代價值理論,如果不可量化部分在結構上能控制可量化部分(依理念來花錢),這個體系尚稱良善。但如果可量化部分凌駕於不可量化價值(錢超過理念),那事情就大條了。這個宗教體系可能成為「邪惡實踐」(或「異化」,人發明的東西變成怪獸吃了人),或是急速腐化而崩潰。

我就不舉例子了。我相信看到上段的描述,大家都能在自己身邊找到例子,不論是宗教、類宗教或非宗教團體,這些現象都不難見到。

我這篇文章要談的點,也就在於此。開廟的確是很好賺,但受過教育、有理念的人,寧可不賺這種錢。但賺這種錢的人很多,他們也建立了有效的營業模式,但這樣的模式是病態的,只是「為了賺錢而宗教」,會破壞宗教本身的持續發展動力,甚至讓宗教走向滅亡。

宗教界並非無人認知這種問題,甚至很早之前就發現這種問題。台灣當前佛教昌盛的景象,可能會讓你誤以為佛教在中國一直都這麼昌盛,但其實到了清朝中葉,佛教已經嚴重衰敗為「經懺佛教」,佛教和信徒的日常生活脫節,人死時才會看到和尚,來幫你唸個經,收個錢。(注意當前台灣道教也有這個問題。)

到了這種狀態,和尚就真的只是個職業,甚至是角色扮演。因此清末出現佛教改革運動,大師輩出,在重振佛教理論研究的同時,也讓佛教扮演更多元的社會角色。

他們的努力是成功的,佛教理論研究再次大興,也進入更多的社會實務之中,建立慈善體系,有諸多貢獻。「但是」,一百多年後的現在,你看看台灣的佛教界,再想想上面的「兩種價值」理論,你就知道事態似乎出現反轉。就在沒人注意到的某個片刻,不可量化價值被可量化價值超車了。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是教內人士的責任。那你呢?

你沒有恥力開廟,那也沒必要硬去開。那我講這麼大一篇,到底是為了啥?

你把事情反過來想就懂:要你出錢的宗教,甚至主要活動就是要你出錢的宗教,大概會是什麼貨色。什麼理由都不用聽,只要叫你掏錢,你內心的警報就要響了。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點,以上所有質疑,基督宗教也是一體適用。別忘了他們。